一、马哲原理重要考点
1、 简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1)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或意识是物质派生的;
(3)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区别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基本内容: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根本分歧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1) 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 唯心主义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简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我们去研究。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5、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 否定是事物自身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 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6、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三种情形
含义: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三种情形:
(1)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过程各有不同特点。
(3)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1)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量变、巩固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8、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9、简述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 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 从认识到实践,既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3) 认识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简述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改革是在同一种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及部分,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3)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
(2)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2、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13、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2)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无完全同步性。
(3) 每一种形态的社会意识都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
(4) 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毛中特重要考点
1、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答:道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农业合作化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社的途径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造结合起来。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问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中国共产党的五条路线?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共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5、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落后贫穷的状态;
(3)从改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引起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6、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特点:①、我国的发展战略注意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②、我国发展战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③、我国发展战略既坚持实事求是,又有雄心壮志。④、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7、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8、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怎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重要)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参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2)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
9、怎样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2)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3)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4)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5)积极推进农业机构调整;
(6)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10、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经济体制 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并论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策: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2、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③、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④、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13、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对策
答: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策:
(1)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2)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
(3)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形成工业化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1)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
(2)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3)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15、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6、简述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7、简述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重要)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建立健全党的思想建设保障机制
(2)加强组织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制度运行机制,加强制度落实。
(4)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
(5)加强廉政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
18、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重要)
基本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着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意义:
①“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②“一国两制”是和平共处原则在国内创造性运用的典范。
③“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④“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19、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始终保持党在思想上、理论上的先进性。
②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③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使党保持活力。
政治近三年热点、易考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质)
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唯心主义(精神是本质)(意识与物质的问题)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变化的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片面的
3、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②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4、认识
认识的主体:人(社会性、实践性)认识的客体:被改造和被认识对象相互关系(认识的本质):改造被改造、反映被反映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认识的基本是实践
5、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加速)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加深)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7、毛泽东思想
(萌芽)国民革命时期→(形成)土地革命的前中期→(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
8、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分水岭为:1919年“五四运动”
9、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中心环节),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对顽固派做斗争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
10、毛泽东三大法宝
①建立统一战线两个基本武器②长期的武装斗争
③加强党的建设 英勇战士
11、延安整风内容
①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中心内容)②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③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2、陈云、邓子恢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邓子恢党史上最早提出“包产到户”
13、各领域发展方针
政治领域:团结—批评—团结科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经济领域:统筹兼顾合,合理安排
14、解决民主党派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5、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78年):计划经济体制
十四大提出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模式(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关系
实事求是:目的、归宿(毛泽东)
解放思想:前提、基础(邓小平)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标志性事物(1956-2050,至少100年)
①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8、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扩大、投入,集约—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19、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0、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
①加强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核心) 解决 精神动力、支柱
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解决 智力支持
21、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最初为了解决台湾的问题“一国两制”理论来源于“一纲四目”一纲:台湾要统一中国;四目:①除了外交权外,其他所有 军政、人事由蒋介石安排②台湾的社会改革需从缓③台湾的建设经费不足由中央拨付
④双方互约不再互相派特务,破坏双方关系
22、贯彻“三个代表”
关键:与时俱进本质:执政为民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23、什么是意识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必备条件?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人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必备条件:①付诸实践②遵循客观规律
③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4、党的基本总路线(基本路线):总方针、总政策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919-1949):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人民大众为依靠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一化:实现国家的工业化②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 一化三改三改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革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改革开放二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5、依法治国(治国的方略)的内容及要求
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及法律内容 客体:管理国家的各种事物实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特点: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
要求(邓小平在1978年三中全会中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6、五对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前者决定作用后者,后者反作用前者)
①物质和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②实践和认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精神生活内容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与人):生产力—人与自然,生产关系—人与人生产力是: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
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实体的、维护统治利益的)
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权
思想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
湖南自考助学报名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