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湖南自考本站为考生提供湖南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湖南教育考试院jyt.hunan.gov.cn为准。
    下载APP
    城市:
    自考查询:

    湖南自考00183消费经济学知识点押题资料

    2021-06-29 14:35:14   来源:湖南自考网    点击:
      以下是湖南自考十月份压题资料,如若有问题,【点击了解】,也可以加入【考生微信群】咨询群内老师。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

      1、消费经济学是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消费经济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步成熟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西方经济学按照考察对象和分析立足点的不同,将消费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3、消费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分化为两个方向。

      ①微观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消费者动机、心理、行为模式的研究,为厂商的产品销售服务。

      ②宏观角度考察社会的消费活动、总消费支出的增减、社会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等,采用总量分析的实证方法,非常注重数量分析,目的是通过对宏观消费的研究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从而缓和经济波动。

      宏观消费问题

      具体可以分为消费需求与总需求,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消费与经济增长等问题。

      微观消费问题

      是从微观消费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消费问题的,它包括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储蓄决策、投资决策以及消费信贷等问题。

      微观消费与宏观消费的关系

      (1)微观消费问题和宏观消费问题都是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2)首先,微观消费问题是宏观消费问题的基础

      (3)其次,宏观消费问题是微观消费问题的目的。

      古典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认识

      1、英国配第是最早对消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经济学家

      2、魁奈是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把消费品区分为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前的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认识

      1、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及凡勃仑的“社会阶层消费学说”

      (1)马歇尔把需求看成是人们主观欲望所决定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他的消费学说——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包含:

      ①欲望饱和理论(效用递减规律)

      ②需求规律

      ③需求的价格弹性

      ④消费习惯的作用

      ⑤消费者剩余

      2、(补充了解)在凯恩斯经济学说中,有效需求理论是其整个理论的基础

      消费经济学所研究的消费者行为

      1、消费者:经济学所考察的消费者,是指能够做出独立的消费决策的基本经济单位,它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家庭,还可以是一定的团体。

      2、消费者行为包含的层次:

      (1)消费者的资源初次分配选择

      (2)消费者的资源再分配选择

      (3)消费者的资源消费——购买选择

      消费者行为特征

      (一)效用最大化原则

      1、是大多数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准则

      2、效用:即商品和劳务的有用性,或消费者通过商品和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的满足。

      (二)习惯性:是指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要受到过去习惯的影响。

      (三)不可逆性: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要收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自己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四)示范性:消费者的行为方式不仅受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的影响,还受周围人的影响,这就是消费者行为的示范性。

      (五)复杂性:消费者的行为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

      预算约束

      含义:是指消费者只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

      预算约束的变动

      原因:价格变动和收入的变动

      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

      (1)正常商品:一般的,当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量也会增加。那么这种消费量随人们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商品。我们称之为正常商品。

      (2)低档商品:当收入增加时,有个别商品的消费反而下降,这种消费量随人们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商品,我们称之为低档商品。

      需求曲线

      1、含义:是表示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几何图形。它描绘出在不同价格下某个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消费量,我们可以推导出该商品的需求曲线。

      低档商品的需求曲线

      对于低档商品来说,当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应仍促使商品的消费增加,但收入效应的作用却相反。

      替代品与互补品

      (1)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即两者是相互替代的关系。我们称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品。

      (2)互补品:指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即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五种类型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需求量的变化大于价格的变化,称为弹性充足或有弹性。这种情况下,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量的较大的增加。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表示需求量的变化正好等于价格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变动价格不会引起总收益的变化。

      (3)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这种情况称为弹性不足或缺乏弹性

      (4)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无穷大,这表示价格的微小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无穷大的变化。

      (5)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0,这表示价格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边际效用递减

      含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增量趋于递减。

      消费者剩余

      含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量与其世纪支付的货币量之差,即消费者通过消费在心理上所获得的收益。

      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决策

      1、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态度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等级划分,所划分的许多组相对永久的同类人群。

      2、关系集团:亦称参考团体或相关群体。它是指一个人用以指导自己目前行为的那个具有某种价值观念和观察事物准则的团体。

      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消费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环境和亚文化群这两大因素。

      1、文化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消费观念:东方国家的消费者一般都是攒钱,西方国家消费者多推崇及时行乐,储蓄率较低。

      (2)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风俗和消费习惯

      (3)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因而消费方式也不同。

      2、亚文化群:在每一种文化中,往往存在着许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文化同一性的群体,这些群体就称为亚文化群。

      亚文化群种类:

      ①民族亚文化群

      ②宗教亚文化群

      ③地理亚文化群

      ④年龄亚文化群

      (二)心理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1、动机与消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克服来自外部危险和危险,保证安全和安定的需要。如保险、保健、药品。

      ③社会需要:希望被群体所接受从而有所归属并获得爱情等

      ④尊重需要:满足自尊心和荣誉感,得到他人尊重、好评赏识等

      ⑤自我实现需要: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取得成就,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这是人类高级的需要。

      2、社会心理特征与消费决策

      (1)从众心理

      (2)攀比心理:低收入阶层不可避免的在或多或少程度上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进行模仿,但是正常情况下,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要受其收入水平的制约,表现出差异性。只有当低收入阶层脱离其收入水平而表现为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特点时,才可以称为攀比。

      (3)消费流行

      市场发育程度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与消费决策

      1、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决定着消费者的收入状况

      2、在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与就业是共生现象

      (二)金融市场与消费决策

      (三)消费品市场与消费决策

      预算约束与储蓄

      一、每个人面临的一个重要决策时把多少收入用于今天的消费,把多少收入用于储蓄以备未来之用,我们可以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如何做出这种决策及利息率的高低如何影响人们的储蓄量。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一种物品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效应:

      ①收入效应:是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②替代效应:是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到新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

      *利率变化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储蓄产生影响,并且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两者的对比关系

      1、利率变化产生的替代效应

      当利率上升时,相对于年轻时的消费而言,年老时消费的成本低了。

      因此替代效应使小王年老时消费得更多,而年轻时消费更少。也就是替代效应使小王储蓄更多

      2、利率变化产生的收入效应

      这个效应使小王储蓄减少

      3、利率对储蓄的最终影响既取决于收入效应又取决于替代效应

      如果高利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小王储蓄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小王储蓄减少。

      *因此消费者选择理论说明利率提高极可能鼓励储蓄,也可能抑制储蓄。

      生命周期储蓄

      (一)生命周期储蓄概说

      1、储蓄对一国的经济十分重要,因此经济学家们为了系统地解释人们为什么储蓄做了很大努力。(退休时储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这个动机常被人称为生命周期储蓄,是储蓄的基本动机)

      2、生命周期储蓄理论认为,个人是在比工作年数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的,人们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目标,把储蓄看成是为年老时的消费所做的准备。

      (二)生命周期储蓄的关键思想

      1、消费计划的制定通过在高收入时期储蓄而在低收入时期负储蓄,以实现平滑的或者均匀的消费跨时期配置。

      2、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生命周期理论预测人们在他们的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高时储蓄较多,而在其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低时进行负储蓄。

      储蓄的其他动机

      *生命周期动机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储蓄原因。

      *储蓄的其他动机

      遗产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

      1、遗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能给孩子留下一份遗产而进行储蓄。

      2、遗产动机对储蓄的影响表现为:

      ①遗产动机越大,人们在有能力的工作年间进行的储蓄就越多

      ②遗产动机越小,人们工作年间增加的储蓄就越少。

      谨慎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

      1、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未料到的对资金的需要,如再看病和意外事故上的花费,人们也要进行适当的储蓄,这构成储蓄的另外一个动机——谨慎动机

      2、谨慎动机的大小与储蓄的多少是同方向变动的。谨慎动机越大,储蓄得越多;谨慎动机越小,储蓄越少。

      目标储蓄及其影响

      1、目标储蓄:是指人们为了一些特定的目标,诸如支付购买住宅的现金、或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而进行的。目标储蓄也被称为定向存款。

      2、目标储蓄的特点

      ①有特定的目的

      ②存贷款融于一体

      ③存款时间相对来说较短

      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影响储蓄

      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是指国家在公民患病、年老、遇到意外事故等情况下,对公民收到的损失或生活处境的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的一种制度

      2、内容

      ①社会救济

      ②社会福利

      ③社会保险

      资本市场如何影响储蓄

      1、资本市场:是相对于货币市场而言的,一般来说,由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为短期资金市场,亦称货币市场

      2、影响

      ①若存、贷款利率相同,那么资本市场不会对储蓄产生太大影响

      ②当存、贷款利率相差很大时,人们很少储蓄

      ③当存、贷款利率相差减小时,人们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消费观念对储蓄的影响

      (一)消费观念的含义

      消费观念亦称“消费意识”,是指支配和调节人们消费行为的思想、意识。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道德及自然等因素。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具体状况。

      (二)消费观念对储蓄的影响

      1、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使人们减少储蓄

      2、克勤克俭的消费观念使人们增加储蓄

      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

      (一)收入水平的增加会促使储蓄的增加

      (二)投资渠道狭窄单一,从反面促使人们储蓄的增加

      (三)过高的消费门槛客观上增强了人们的储蓄倾向

      (四)居民储蓄率及储蓄余额的变化从客观上证实了收入对储蓄的促进作用。

      实际正利率的影响

      (一)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①名义利率:包括对通货膨胀风险补偿的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市场上的各种利率都是名义利率

      ②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由于当今世界物价的上升几乎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因而实际利率应是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扣除。

      (二)利率对消费者的收入在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分配发挥作用

      (三)人们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选择,更主要地是依据实际利率的变动

      风险预期增加的影响

      居民无风险预期的改变,风险预期的增强,引起消费者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消费者行为的长期化。

      1、首先,收入刚性将逐渐转变为收入预期的长期化。

      2、其次,储蓄行为的长期化。

      东亚文化背景的影响

      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投资的主要类型

      *对于消费者而言,按投资对象的不同来划分,投资可以分为金融投资、实物投资和教育投资三大类

      (一)金融投资

      1、含义:金融投资是以金融资产为对象的投资,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等。

      2、特点:

      (1)在进行金融投资时,消费者让渡的是货币资金的使用权。

      (2)在这三种投资类型中,金融投资的流动性最强。流动性(资产流动性)是指资产变为货币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银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最强。

      (3)金融投资是为实物投资提供资金,而不是直接参与生产。

      (二)实物投资

      1、含义:指以有形资产为对象的投资,包括不动产投资、贵重金属投资、珠宝投资、古董及艺术品投资等

      2、特点

      (1)流动性低(介于金融投资和教育投资之间)

      (2)有形资产基本上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因而实物投资具有保值功能。

      (三)教育投资(流动性最低)

      *与金融投资、实物投资不同,教育投资的投资对象是人本身。所以它具有不同于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的特点

      特点:

      (1)教育投资具有投资和消费双重特性

      (2)教育投资的收益具有时间上的间接性

      消费者投资的主要方式

      (一)银行存款:在我国,银行存款按货币的不同可以分为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两大类。(投资工具中流动性最强)

      (二)债券

      1、含义:是指政府、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其借款承担还本付息义务所开具的凭证,用以表明彼此间的债务、债券关系。

      2、特点:

      ①债券的发行人和持有人之间是债券、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只能凭借债券按期向发行人取得利息,到期收回本金,但无权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

      ②债券都有面值和利息率(债券最基本的特征)

      ③债券有一定的期限

      ④债券可以买卖流通

      3、分类:

      (1)按发行主体来分类,可以分为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

      ①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和地方债,国债又称为公债或国家公债,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主要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来求得收支平衡。

      ②地方债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是地方政府为满足财政开支的需要,用以支付公益事业的费用而发行的。

      (2)按偿还期来分,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债券

      (3)按发行方式来分,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

      ①公募债券:指在市场上公开发行,没有具体的发行对象的债券

      ②私募债券:其发行对象是事先指定的,在小范围内发行债券

      (4)按利息的支付方式,分为付息债权和零息债券

      (5)按债券是否有担保或抵押来分,分为政府担保债券、抵押债券和无抵押债券

      (6)按币种所属国不同,分为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两类。

      4、(补充)债券投资的特征

      (1)风险较小:如果发行人不按时向债券持有人支付息票收入或偿还本金,属于违约行为,会引起诉讼而导致破产。所以发行人一般都会尽量保证债券的收益。

      (2)债券的多样化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要:有低风险低收益的政府债券,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垃圾债券,有几个月的短期债券,有几十年的长期债券,甚至还有可以转换成普通股的可转换债券,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组合。

      (三)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东所取得股息和分红的一种有价证券,它像一般商品一样,有自己的价格,可作为买卖对象,也可作为抵押品,是资金市场主要的长期信用工具之一。

      2、特征:

      (1)风险较大

      (2)流动性好

      (3)需要投资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四)基金

      1、含义:又称为投资基金,是指专门的投资机构通过发行受益凭证或入股凭证,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交由各种专家进行经营和管理

      2、特点

      (1)从大量的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设定基金

      (2)基金管理人将该基金资产投资于各类有价证券和其他行业

      (3)为了确定投资的最佳受益目标,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风险,基金的管理者往往把集中的资金分散于各种投资对象,如股票、债券等

      (4)投资收益按投资者出资额的多少进行分配

      3、优点

      (1)规模经济

      (2)投资分散,降低风险

      (3)具有专业管理效率

      4、缺点

      (1)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2)存在管理风险

      (五)住宅投资

      *住宅投资无疑是消费者实物投资中最大的部分

      1、动机

      (1)消费需求

      (2)保值需求

      (3)投机需求

      2、作用

      (1)为国家增加大量的财政收入

      (2)可以协调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教育投资: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如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专门培训)两大类

      收益方式

      1、投资收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利息(股息或租金等)与资本增值。

      2、根据收益内容的不同,收益的计算方式可以分为当期收益、持有期收益和到期收益三种

      须知:

      ①当期收益指持有该资产在一定时间内的利息(股息或租金等)收入。

      ②当期收益率公式

      当期收益率= 利息 除以 购买价格

      ③持有期收益率=(出售价格-购买价格)除以 购买价格

      风险类型

      (一)按照风险是否可以避免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①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指某一投资领域内所有投资者都将共同面临的风险,是无法避免或分散的风险,如战争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政府新出台的证券管理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②非系统风险:又称为特定风险或可分散风险,指由影响某一投资对象收益的某些独特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风险,如某一个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失败、重大项目投标失利、生产工艺技术老化、合同违约、竞争对手出现、市场营销计划落空、人工罢工等

      (二)按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①市场风险:是因为投资市场各种因素,如利率升降、外汇价格涨跌、购买力的强弱等因素,而导致投资者亏损的可能性。

      ②经营风险:主要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未来的预期出现偏差,导致决策不当,操作失误,从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三)按照风险的大小可以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

      *衡量风险的大小有两个指标,一是出现坏结果的可能性,二是出现坏结果所造成的损失。

      ①高风险:指坏结果出现的概率大,或一旦坏结果出现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的风险。

      ②低风险:指坏结果出现的概率小,或坏结果的出现所造成的损失小的风险。

      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1)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虽然这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测量出概率,但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喜欢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

      (2)我们可能会花几元钱去购买彩票或是摸奖,但在大部分情况中,我们都试图避免风险,尽量缩小风险的严重程度。

      1、对于厌恶风险的人:

      ①如果可以得到预期收益率相同但风险更小的资产,他们通常会选它。多数人都厌恶风险的这个事实意味着为了使投资者们愿意购买具有风险的资产,这些资产必须提供更高的平均收益。

      知识须知:股票风险大于公司债券风险大于政府债券风险

      ②人们总的来说是厌恶风险的。

      2、对于爱好风险的人:

      ①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风险高的项目更有吸引力。

      ②有时候甚至可能不计较收益率,而追逐那些高风险的投资。

      3、介于厌恶风险及爱好风险之间,风险中性

      只关心预期收益,他在预期收益相同而风险不同的两种资产之间是无所谓的。

      流动性与税赋

      1、流动性

      2、税赋与收益

      有效市场理论

      按照市场有效性的高低,我们可以将市场分为强有效市场和弱有效市场。

      强有效市场特点:

      ①市场价格能反映所有资产的信息,市场上每一个人都知道影响资产价值的全部信息

      ②在这种市场上,没有人能够左右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完全由资产的收益、风险、流动性、赋税等特点来决定。

      弱有效市场的特点:

      ①只反映该资产过去的市场价格信息

      ②在弱有效市场上,资产的市场价格可能没有正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特性,谁对这种资产掌握的信息越准确、越完全,谁就能更准确地预测它的价格走势,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劳动供给决策

      须知:马克思把劳动看成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他认为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劳动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将会成为人内在的第一需要。

      消费者的收入与闲暇之间的选择

      由来:经济学家是借助选择模型来建立劳动供给模型的,消费者提供多少劳动的决策可以视为在劳动与闲暇之间的选择,这和消费者在若干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是一样的,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劳动的效用不是劳动本身提供的。而是用劳动收入进行消费提供的。如果消费者想购买更多的商品,就必须有更多的收入;要想有更多的收入就必须延长工作时间,这样闲暇时间就缩短了。反之,如果消费者想要得到更多的闲暇,那么工作时间就必然减少,收入降低,因而可供消费的商品就减少。

      关系:我们把人的大部分时间划分为两种,即工作和闲暇。这样工作与闲暇之间是负相关的。

      横坐标代表闲暇的时间,纵坐标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收入。横坐标的最大值18,这是闲暇与工作两项时间总和,纵坐标的最大值为180元,这表示这18个小时全部用于工作能够获得的收入。图中的斜线即消费者所面临的闲暇与收入之间的预算约束线。

      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财富增加

      人们的收入按来源分,可以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两种。

      凡是没有通过自身劳动而获取的收入都属于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各种政府计划,如失业保障、医疗和养老保险等,以及遗产和私人养老金等。在经济发达、社会保障系统健全的国家还有一些特殊的支助计划,如美国政府实施一种对抚养儿童家庭的帮助计划。另外,配偶一方的劳动收入也可以看成是另一方的非劳动收入,因为它不是靠自己的劳动供给得来的收入。

      须知:消费者的非劳动收入变动时,也就意味着消费者财富的变动。这时,收入与闲暇之间的替换关系并没有改变。

      从图5——2上,我们可以看到,在非劳动收入增加后,预算约束线由BC移到B1C1,消费者选择的均衡点由E0移到点E1,闲暇时间和消费水平都有所提高,劳动供给时间减少。反之亦然,当一个人的处境变坏时,如原来的非劳动收入来源减少或没有时,他的劳动供给就会增加。

      工资增加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价格的变动,它的变化将导致闲暇与收入之间的替换发生变化,即预算约束线斜率的改变。

      如果工资上升,那么对于劳动供给者来说,现在每放弃一个小时闲暇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因此预算约束线将以下方的端点为支点向外旋转。从图中,我们看到这个人的预算约束线与横坐标相交,这说明他除了劳动收入——工资外,没有其他收入。当他的工资上升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增大,以横坐标上的端点为支点向外旋转。新的预算约束线位于旧的预算约束线之外。显然,工资的增加使得他的处境变好了。

      劳动供给曲线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当工资水平变化时,每个消费者都会有一个愿望的劳动供给量,即他们愿意工作的时数,将对应不同的工资水平的劳动供给量连接起来,就得到了该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和个人劳动供给

      (一)新家庭经济学与劳动供给决策

      1、经济学的传统看法生产劳动活动只在企业中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

      2、新家庭经济学提出,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与认为个人直接从商品和闲暇中获得效用不同,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了大量的生产活动,把他们的时间与各种货币性投入——商品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因而家庭生产实际上间接为消费者提供了效用。新家庭经济学进一步深入,它把这种生产扩大到家庭消费的每一件东西上。

      在上一节中,我们把个人的时间分成两大部分,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但我们会感觉到生活中有的时间很难划入闲暇和劳动。新家庭经济学家把这种时间表述为用于家庭生产时间,它与商品(用有酬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购买的)相结合,可以生产出可供消费的物品,提供效用。

      (二)劳动供给决策

      假定一个人的起始的选择位于A点,工资增加后,家务劳动的时间价格上升,替代效应使得该消费者由A点移向B点,即工资增加后有酬劳动时间供给增加。除了替代效应外,还有一个收入效应。工资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个人的收入。使之有可能购买更多的商品,因而增加物品的生产和消费者。收入效用会使一个人增加在家劳动的数量,而减少在劳动力市场的工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务劳动——收入的模型中,收入效应就和替代效应,同收入--闲暇一样,是相互抵触的。

      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将市场中所有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相加而得到的,即把每个工资水平下,每个人期望的小时数相加,某些人的劳动供给在某一工资下可能是零,这说明这个人在该工资水平下不愿意工作。

      劳动力的参与:即分析消费者的期望工作时数是否大于零的问题。具体地说,消费者决定不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原因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消费者对非劳动时间的偏好较强。这可能表现为家庭生产时间的高生产率,或是对闲暇的强偏好;

      二是对收入(消费商品)的弱偏好,这意味着他可以在低财富状态下生存;

      三是工资低。因此消费者宁愿从事家务劳动或休闲。

      须知:劳动力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有工作的;

      二是虽然没有工作,但在积极寻找工作。

      经济生活中两个方面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进行分析

      (一)妇女的劳动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

      1、工作机会增多,工资水平的提高

      2、家庭生产技术的巨大变化,大量高质量的家电,缩短了妇女的操持家务时间

      3、偏好

      (二)退休年龄的选择

      1、退休是劳动力参与的决策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西方发达国际,退休年龄正在逐渐提前,从纯经济学家的角度分析,退休也是消费者权衡收益和成本的结果。退休后,人们可以享受更多的养老金。所以退休的成本包括工资高于养老金的部分以及推迟退休可以多获得养老金。当退休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决定退休。

      2、退休年龄的提前可以用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理解

      3、工资水平的上升也意味着人们早退休的成本也更了——他们必须放弃的消费(收入)也就更大了,这就是替代效应,现实中,通常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所以人们退休年龄也逐渐提前。

      4、外在的强制对消费者的退休决策也很大影响。国家就业压力大的时候,退休年龄将会提前。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一个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

      ①物质资本是指转化为机器、设备、厂房等物质产品的资本。

      ②人力资本则指通过教育或培训转化在人身上的各种技能。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我们可以增加人的劳动供给的“质量”,从而影响到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

      教育对消费的影响

      教育是最常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作为一项投资,教育要求人们有一定的投入,主要包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机会成本。

      经济成本包括各种学杂费、书费等直接的教育费用,以及任何高出不上学校时的生活费用。

      心理成本是指那些不愿意接受教育、但迫于压力而上学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的伤害。

      机会成本是指个人由于上学而牺牲了的收入。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教育投资的结果是在将来为个人带来一系列的收益。首先是货币收益,通常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也会越高。其次是福利收益,白领员工的福利和工作条件一般都比蓝领员工优越。此外还有许多非市场收益,包括对健康、闲暇质量、子女健康和教育的影响等。

      教育造成的工资差距

      1、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终生收入平均而论要高于高中毕业生。这是因为缺乏技术的工人通常不能与技术工人完成同样的工作,所以由供需决定的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均衡工资是不一样的。

      2、教育造成的工资差距不仅要从静态的角度来比较,还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技术水平提高后,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会增加,而对非技术工作的需求会减少。

      3、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减弱了工资短期变动的结果,缓和了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

      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的变革越来越快。这导致了非技术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同时技术工人的工资明显增加。因此,技术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学历竞争:技术工人的高工资是企业或其他雇主支付的。他们之所以会以高的工资雇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具有更高的能力,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受教育程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标志,它可以帮助雇主认定那些应该被雇用的人。

      家庭规模决策与劳动供给

      须知:家庭规模决策,即有关家庭中小孩子数量的决策,对下一代的劳动供给有着强有力的影响。通常人们对家庭规模决策的分析只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即从人们的情感或个人偏好出必,来分析这个问题,但有大量证据表明,经济因素对家庭规模决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工资和家庭规模

      人们在进行家庭规模决策时,肯定不是先考察工资、教育与家庭规模的关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收入、教育程度来决定自己应该有几个孩子。他们只可能通过衡量多要一个小孩的边际成本和收益来做决策。

      家庭规模决策与长期劳动供给

      在工资等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数量的函数。人口越多,劳动供给也就越多。家庭规模决策对长期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对未来就业人口数量的影响。

      1、如果平均家庭规模增大,即小孩的数量比过去多时,那么未来的劳动供给可能会过剩,对未来的就业市场造成压力,从而影响下一代的劳动供给

      2、如果家庭规模过小,即小孩的数量少,那么若干年后的劳动供给可能会供不应求,也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我国,家庭规模受法律规定——计划生育的限制。虽然人们受经济因素影响自发选择的余地很小,但对家庭规模决定与长期劳动供给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

      消费信贷

      1、消费信贷是个人金融业务的一种形式。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刺激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用居民未来收入做担保,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消费目的为对象的贷款。

      2、根据国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分类,消费信贷包括零售业务中的个人贷款和消费者住宅不动产贷款,从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情况看,消费信贷应包括分散于不同业务部门的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汽车零售贷款以及助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小额质押贷款等零售业务。

      3、居民家庭和个人对资金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对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耐用消费品通常价值较高,使用年限较长,完全依靠家庭和个人的资金来满足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借助于社会资金,居民可以提前满足这一需求。

      (2)解决家庭收支在时间上不匹配问题的需要(年老与年轻)。

      (3)消费观念的转变(从崇尚节俭到及时享乐)。

      4、按照贷款的发放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

      (1)直接贷款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直接向消费者个人提供贷款;

      (2)间接贷款则是指销售商(生产商)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销售商品,银行向销售商(生产商)购买分期付款合同,即向销售商(生产商)提供资金,由消费者分期付款归还银行借款。

      5、按贷款的担保方式可以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

      6、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可以分为:到期一次性还款和分期还款,前者多为短期贷款,后者多为中长期贷款。

      7、按照贷款资金的用途,可以分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家用电器贷款地、房屋维修贷款、小额消费贷款等

      须知:消费信贷的特点

      1、利率水平高

      2、规模呈周期性

      3、贷款的利率弹性较低:决定消费者是否借钱、或借钱数额最重要的因素是借款人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贷款所带来的效用等。那些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无论是借款总量还是借款额相对与自身的年收入水平,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消费信贷的主要种类

      住宅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是消费信贷的主要品种。

      (一)住宅抵押贷款:是消费信贷的最主要的品种,约占消费信贷余额的一半以上。住宅贷款期限较长,通常在10~30年,以住宅本身作抵押,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传统的住宅抵押贷款的特点是固定利率、均额等付,由此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使借款双方都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由于借款期限较长,其间的利率变化难以预计。如果利率趋于上升,银行的融资成本提高,给银行造成损失,如果利率趋于下降,则借款人遭受到损失。

      第二,在整个贷款期内,借款人的实际负担不平衡,前重后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住宅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

      (二)汽车贷款:在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汽车信贷市场的竞争,商业银行在汽车信贷市场上的份额日趋下降,

      竞争者主要有三类: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专做汽车贷款的财务公司及汽车制造商。汽车制造商有条件将汽车的贷款业务、销售业务以及市场开发等活动结合起来,为了吸引市场的购买力,有时可以对某些促销的车型和车种提供十分优惠的贷款条件,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信用卡贷款(属于无担保贷款,贷款额度的确定主要根据持卡人以往的信用记录,因而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通过信用卡获得的贷款是当今最流行的消费信贷方式之一。全世界消费的信用卡的数量已超过10万亿张。信用卡由银行或非银行信用卡公司发行。持卡人因各自资信状况不同而获得不同资信级别的授信额度。在此授信额度内,持卡人可以通过信用卡所代表的帐户在任何接受此卡的零售商处购买商品或劳务及进行转账支付等。接受信用卡的零售商定期与发卡机构进行结算。

      发展消费信贷对个人产生消费的影响

      消费信贷从形式上看就是消费者从银行等机构获得借贷资金,而实质是消费者将未来的预期收入提前使用,因为消费信贷是以未来的预期收入作担保的。

      首先,消费信贷会提高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水平。如果不存在消费信贷或者消费者信贷很不发达,消费者很难从金融市场上借到钱,并且借钱的成本很高,那么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水平主要由即期的收入水平及储蓄水平所决定。

      其次,消费信贷还会影响人们的储蓄行为,具有降低储蓄的作用。与消费信贷的作用相反,储蓄会降低人们即期消费,将当前的消费推迟。

      此外,在获得消费信贷以后,每月的收入不仅要满足日常消费开支需要,而且要扣除贷款的还本付息额,相当于降低了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因而会降低自由储蓄额。

      发展消费信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由于消费信贷能提高消费者个人的即期消费水平,因而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消费者需求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同时,消费需求的增长会带动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2、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及出口需求组成,消费信贷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社会总需求产生影响。

      首先,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消费信贷规模的增加,会使消费需求的规模相应增加,从而直接带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其次,消费需求的增加会进一步拉动投资需求,从而间接地带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发展消费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其在商业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会逐步提高,消费信贷成为银行收益重要来源。传统上,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居民的储蓄存款和对工商企业发放贷款实现社会资金的融通。

      首先,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工商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

      其次,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中满足生存需要的消费所占比重降低,满足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消费所占比重提高,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提高

      再次,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必须不断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总的来说,消费信贷的发展是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过程中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需要。因此,消费信贷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它对社会的融资格局、金融体系、债务结构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消费信贷的风险

      与银行的其他资产业务一样,消费信贷业务也面临着多种风险,其中主要的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借款人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等。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由于消费信贷包括众多的品种,因而各自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亦有不同。比如长期消费信贷主要是资产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信用卡贷款主要是信用风险,抵押贷款主要是抵押物市值下跌的风险

      第二,由于各国的信用环境不同,作为消费信贷从整体上来说其风险程度在不同国家亦会有所不同。比如在缺乏个人信用制度的国家,消费信贷的风险程度相对较高;而当存在着工商企业信贷软约束的时候,对个人的消费信贷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其风险程度小于对工商业的贷款。

      (一)资产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是通过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银行的存款通常以中短期为主,如果贷款中中长期占比例过高,造成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的不匹配,中长期贷款流动性较低,造成银行资金周转的不灵,从而需要通过临时高成本的融资来解决资金的周转需要,这就是银行面临的资产流动性风险。

      消费信贷中的住宅抵押贷款属于长期资产业务,虽然能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但流动性较差。

      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可通过三种方式:

      第一,当资金来源以中短期为主,控制长期信贷的比例,以使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相匹配。

      第二,以住宅抵押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银行应当大力吸收中长期存款,比如将贷款与存款相挂钩等,以使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相匹配。

      第三,当长期资产比例过高时,通过二级市场将其出售给其他商业银行或出售给投资银行及政府机构等用于发行抵押贷款证券。

      (二)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如果银行拥有的利率敏感型资产少于利率敏感型负债,则利率的提高将造成银行利润的下降,而利润的下降则会使银行的利润增加。

      银行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利率风险

      首先:加强利率的风险管理,使利率敏感型资产与利率敏感型负债相匹配。

      其次:利用金融创新产品来消除利率风险,

      最后:开发新产品

      (三)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违约,不能及时、足额归还贷款而造成银行损失,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是由各种原因造成,其中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品格是指借款人的品质,即借款人是否诚实守信,是否勇于承担责任,特别是在其财务状况不佳时期。品格用于评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可以通过对借款人以往的信用关系的审查、有关借款的个人品格的参考资料以及当面交涉等方式来审查借款人的品格。

      能力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一般用借款人预期的现金收入来测量

      资本即借入的货币价值,通常用资产净值来衡量。

      抵押品是指贷款申请人用作担保贷款的任何资产。有抵押品作担保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

      环境是指贷款申请人的就业环境。

      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可以采用量化的方法,对借款人的每项特征给予特定的评分和权重,最后根据加权平均后的积分来判断借款申请人的信用风险,并做出贷与不贷的决定。

      (四)其他风险:最主要的包括抵押物市场价值波动的风险及抵押物产权风险等。

      ①抵押物是用来为贷款提供的担保,即当借款人违约时,贷款人可根据合同的有关条款将抵押物拍卖来归还贷款,以减少贷款的损失。有抵押物担保的情况下,当出现借款人违约时,银行贷款是否会受到损失以及损失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如果抵押物的市值大幅下跌,银行的资产就会有较大的损失;反之,损失较小。

      ②另一个风险是抵押物的产权风险,即当借款人的抵押物产权不明确或有争议,或产权虽然清晰但借款人陷入民事或刑事纠分,其产权可能被第三方及政府扣压的情况下,借款人对抵押物的所有权是没有法律保障的,银行如果向其提供抵押贷款,就在面临贷款损失的风险。

      消费信贷的收益

      从发达国家来看,消费信贷是银行业务收益率较高的资产,损失亦处于较低的水平。

      (一)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是贷款方名义上的最大收入来源。以住宅抵押贷款为例,由于合同期限很长,由每笔信贷业务产生的累计利息收入相当大。

      (二)贷款手续费收入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款方在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时候,必须在办理贷款交割的同时,交纳贷款手续费。贷款手续费一般按贷款额的一定比例计算,根据市场行情和竞争条件来决定

      (三)其他收入

      除了上述两种重要收入来源之外,贷款方还可能从规定借款人交纳的各种费用中得到多种其他收入

      个人贷款在银行的信贷资产中是获利可观的高收益贷款。个人贷款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定价大大高出其融资成本。

      第一,消费信贷是银行信贷中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贷款之一

      第二,由于消费信贷具有较高的经济周期敏感性,其规模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不稳定,由此成为银行给个人贷款制定高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消费信贷的利率弹性不高,即利率高低并不是影响借款人借款决策的最主要因素。

      个人信用制度

      在消费信贷上的风险管理中,通过对个人借款者的信用分析和评估会来降低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显然是其基础。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社会对个人信用关系的发生发展、个人信用历史记录的建立以及个人信用的调查、分析与评估所做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

      (一)个人信用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资金的借、贷相关的信用活动越来越发达,现代市场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全社会的信用活动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所谓个人信用,是指在正规的金融体系中,消费者个人及家庭与金融机构发生的金融借贷关系。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人的融资需求迅速增长后,个人信用被社会所承认并在正规的金融体系和融资活动中得以实现。

      (二)与个人信用的调查、评价等相关中介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发展

      为了降低风险,对个人信用历史进行调查和评估是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专门的中介机构提供相关的服务,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状况难以把握,不但影响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展,而且加大了消费信贷的交易费用,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消费信贷的发展。

      (三)有关个人资信状况的社会数据网的建立

      在保证被调查人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社会性的人口基本资料网及金融机构之间共享的数据网,使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有一个可靠性的数据来源,从而降低个人信用调查的成本。

      (四)相关法律的建立与完善

      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必须维护借贷双方的利益,特别是在个人信用的调查过程中,将涉及到借款申请人权利与义务的确定及权益维护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与完善与此相关的法律。

      消费信贷的担保与保险制度

      (一)资产抵押或质押:可以充当贷款抵押(质押)物的资产包括:银行存单、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房地产、其他资产等。高质量的抵押物应具有流动性强、价值稳定、所有权真实等特点

      (二)第三方担保:短期或中期个人借款通常采用第三方担保的方式来降低贷款银行的信用风险。当抵押物不足时,中长期贷款亦可采用第三方担保方式。

      (三)保险:贷款人在认为借款人所提供的抵押品和第三方担保不足以保证其贷款的偿还时,还可以要求贷款人进行保险,比如住宅抵押贷款中,通常都要求借款人投保规定金额和险种的保险。

      中国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和发展

      (一)中国消费信贷产生的背景:20世纪90的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商业银行开始开展个人贷款业务

      (1)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债务清偿能力的提高。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时间,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储蓄迅速嫌长。

      (2)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产生的个人融资需求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基本上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过渡,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及旅游消费成为城市居民追求的目标。

      (3)商业银行资产调整促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对工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贷款在商业银行资产中占绝对比重。

      (4)政府刺激内需支持消费信贷的发展。

      (二)中国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1998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介入消费信贷业务,但从事该项业务的银行有限,贷款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

      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开办个人消费信贷最早、规模最大的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

      制约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收入水平对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

      我国目前人均GDP约在800美元左右,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处于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前期。

      同时,改革过程中收入差距拉大,低收入与高收入阶层收入差距过大,中等收入阶层未形成主体,也妨碍着消费信贷的发展。

      此外,从短期因素看,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和结构性调整,城镇居民减收面扩大,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从而不利于消费信贷的发展。

      (二)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刚刚起步

      (三)消费观念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需要改善,增加个人缴费,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大覆盖面而不断完善。

      (五)金融机构控制和管理风险的水平较低

      消费信贷发展的起步阶段,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虽然增强,但由于缺乏风险管理的人才、方法和手段,控制和管理风险的能力较低,因而只能逐步探索、循序渐进。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1、凯恩斯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消费函数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是他的有效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其收入和消费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消费函数理论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2、消费函数主要是揭示收入与消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对总量消费状况的描述。由于总量消费是个体消费的总和,宏观经济特征可以由微观消费者的行为得到解释。

      主要内容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被称为“绝对收入假定”。其中心是消费倾向递减论。

      1、消费倾向: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2、储蓄倾向: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3、与此相关的还有两个概念,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①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②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4、“绝对收入假定”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绝对的变化。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定”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C=a+by

      C-消费;

      Y-收入;

      a-已知的常数,代表各种主观因素;

      b-消费倾向(即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为小于1的正数。

      含义:

      (1)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短期内的消费倾向基本稳定。

      (2)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支出也会增长,但收入的增量不是全部用于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

      (3)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须知:“决定收入假定”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绝对地变化。当实际收入增加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维持习惯上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费用与收入之间的差额将会逐渐增大;反之,如果实际收入减少,那么维持习惯上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费用与收入之间的差额则会逐渐缩小。

      凯恩斯消费函数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凯恩斯消费函数中研究的是宏观经济中的消费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但是对宏观消费问题的分析离不开对消费者行为的考虑。凯恩斯认为,有八个主观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即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投机、自豪、贪婪。

      1.主观因素有:

      (1)建立准备金,以防止预料不到的变化

      (2)为可以预料到的未来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做准备,比如由于年老、子女教育、亲属抚养等需要而进行储蓄

      (3)牺牲目前较少的消费,赚取利息和投资收益,以增加未来收入,使未来能有更多的消费

      (4)出于一种人类的本能,总希望未来的生活水平能比现在高,所以存钱留作将来享受

      (5)通过存钱保持个人的“独立感”和“有所作为”的感觉

      (6)存钱作为投机或进行企业经营之用

      (7)作为遗产,留给后人

      (8)纯粹的吝啬,以致节省到不合理的程度

      总结:凯恩斯认为影响人们消费支出的主观因素是比较稳定的,改变缓慢。

      2.客观因素有:

      (1)工资单位的变化

      (2)收入和净收入之间差额的变化

      (3)财产的货币价值的意想不到的变化 。即财产的意外增值或损失。

      (4)利息率的变化

      (5)财政政策的变化

      (6)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

      总结:在消费函数中,消费收入为其主要变数。

      长期消费倾向的变化

      在分析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时,凯恩斯假定社会收入分配状况不变,并且利息率的短期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从长期来看,这两个因素都将发生变化,并对消费倾向产生影响。

      (一)利率的长期变动趋势对消费倾向的影响

      从长期考察,利息率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二)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消费倾向的影响

      1、资本的积累来自富人的储蓄,如果改变财富和收入分配的格局,富人的储蓄就会减少,资本的积累也会减少。凯恩斯主张采取遗产税作为财富再分配的措施。

      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提出以后,西方经济学界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与短期消费行为相符合,但与长期消费行为不一致,这导致了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相对收入假定的含义:相对收入假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提出,其中相对收入有两个含义:

      1、相


    扫码关注“湖南省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回复“押题”获取余下押题资料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湖南自考00186国际商务谈判知识点押题资料

    湖南成人学历提升便捷服务

    【2019年成人高考正在报名】

    湖南自学考试报名 湖南自考助学报名
    距2018全国成人高考:仅剩 1 1 1

    湖南自考课程

    加入湖南自考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